“985”博士毕业进职校 十余载炼成“工匠之师”

南方都市报   2023-09-08 16:05:59

开栏语: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再次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职教教师队伍建设也迎来了难得机遇,根据教育部此前公开数据,全国职业学校专任教师规模从2012年的111万人,增加到2021年的129万人,增幅为17%,高职和中职“双师型”教师在专业课教师中的占比均超过55%。


(相关资料图)

另一方面,新的“工匠之师”正在冉冉兴起,越来越多的青年博士毕业生选择进入高职院校,深耕科研,培育工匠,高学历人才正在成为职教教师队伍骨干力量。为何选择高职院校?青年博士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价值?科研和教学感受如何?2023年9月10日是我国第39个教师节,南都教育联盟采访了多位在广东高职院校工作的博士等高层次人才,推出《追光记——名校博士在职校 育人科研双驱动》系列访谈,分享他们的从业故事。

人物简历:徐梦漪,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前沿材料学院院长,教授。2010年获华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博士学位,2017年获聘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为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技术专家,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美妆产业领域质量专家。主要从事日用化工功能材料研发和应用研究,包括靶向释药复合纳米材料、功能有机硅聚合物、功能纳米粉体材料、斑马鱼评价模型等方面的研究。

9月开学,长期在教学和科研上连轴转的徐梦漪又有了新身份——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前沿材料学院院长,接受采访的前一天,她还在布置新生入学事宜。自2010年参加工作以来,徐梦漪已在高职院校耕耘了13年。13年,步步努力,累累硕果,她从一线教师到二级学院管理岗一把手,从博士到青年珠江学者,也见证了高职院校科研与教学的变迁。

13年前博士毕业进入高职

从迷茫中探路转型

“我是当时导师门下第一个来到高职院校的全日制学生。”徐梦漪笑着说,她的博士专业是化学工程,课题组有不少企业合作机会,博士毕业论文也是和佛山的一家企业合作完成,在早期的求学过程中,受到产学研合作影响较深,她发现自己对应用研究更有兴趣。

于是,毕业后她选择加入广东某头部高职院校,负责日用化学品制造原理与工艺课程和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精细化学品的研发。

但转型并非一帆风顺。由于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鲜明特色,年轻博士们来到高职院校普遍面临一个问题,如何更“丝滑”地从基础研究转向应用研究?徐梦漪作为早期探路者,也经历了探索期。

徐梦漪在实验室,受访者供图。

当时的她面临着一个选择:是坚持做原来的理论研究还是结合所在平台和专业优势做改变?

“刚入职的前两三年,我在迷茫中寻找方向,这需要心态上的转变,包括开展科研的方式也需要调整。”徐梦漪记得,刚开始她尝试延续博士期间的研究课题,但感觉和专业衔接程度较低,于是逐步做调整,拥抱转型、拥抱产业,主动前往企业交流。

与企业打交道放平心态、放低姿态

在高职院校做应用研究离不开和企业打交道。徐梦漪笑称,大部分理工科博士生可能会比较社恐,但是和企业的联系需要长时间、持续性的沟通和接触,去寻找一个结合点,从技术、工艺改进甚至学术影响等方面思考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哪些助力

徐梦漪在实验室,受访者供图。

“我们现在和企业进行技术合作,不仅要解决技术问题,还要在前期设身处地为企业思考,在实验室内研发制备的材料是否适用于工厂的成本要求,同时还要考虑知识产权布局以及企业整体的发展需求。”徐梦漪举例解释,可能企业只是提出改进某一技术参数,但背后需要团队了解整个技术背景,去实地看生产线,看生产工艺,做方案设计时考虑成本和工艺可行性。

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除了头部大厂外,还有许多是中小型企业,放平心态,放低姿态是她的第二个建议。“博士们的学术水平比较高,去到企业,难免会以高校科研条件为标尺,一定程度上需要我们放低心态去多观察行业的现状,理解企业发展的路径,中小企业研发条件有限,但也意味着合作机会更多。”

“早期,职业院校的老师还是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变化最明显的是近5年,随着双高院校建设兴起,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老师的科研能力要求也在提升,并且从工作任务、年终考核、激励政策等顶层设计的角度提高了科研工作的比重。”

二次转型育人是教师之本

早在2021年,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番职院”)就谋划面向广州市新材料产业发展需要,开设“新能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成立前沿材料学院。

该学院定位为“服务广州、面向大湾区”新材料产业集群的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应用研究和技术服务平台,聚焦新能源材料、电子新材料及纳米新材料三个重点领域,初步形成前沿材料专业群。

与此同时,徐梦漪也正在考虑二次转型,于是她接下了番职院抛来的“橄榄枝”。

“我之前的成果主要是基于化妆品行业的应用,如今产业快速发展,对交叉学科的要求越来越高,跨行做锂电池、电子器件应用的新材料细分领域研究对我而言亦是一次挑战。”徐梦漪坦言,来到番职院后,她重新梳理了校企合作的模式思路,既要延续原有在日化领域的技术积累,也要尝试跨学科的团队构建和探索,此前在高职的经验积累有了非常好的借鉴作用。

2022年徐梦漪团队与融汇智造科技(广州)有限公司共建新材料研发中心,今年校企合作开发的有机硅聚合物项目已进入中试阶段,发明专利刚刚获得授权,预计明年将量产并推向市场。

徐梦漪介绍,为了更好地服务产业,学院组建了一支学科交叉、结构合理、校企结合的青年博士团队,注重教师技术研发和产业经验积累,老师们正在积极与锂电、封装和电子新材料的企业沟通合作机会。

2022年,徐梦漪参加番职院活动发表讲话,番职院供图。

即使如今已成为二级学院负责人,徐梦漪仍然认为育人是教师之本。“我非常喜欢当老师,在和学生们的相处过程中我比较感性 。上周给学生上完选修课后,一名学生拿出了从老家带来的橄榄送给了我几颗,让我感到好暖心。我希望将我个人成长中产业的、专业的经验分享给他们,让他们在将来发展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在徐梦漪看来,学生们在变化,90后和00后的性格特点是不一样的,上课若是照本宣科,学生们会感觉枯燥。

因此她时常会将自己在产学研方面的研究内容带到课堂上,将行业的新趋势、新技术、新方法融于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同时设立项目制课程,吸引学生主动加入老师的科研项目中,训练科研思维素养。“这两年我们和番职院的创新创业学院合作参加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通过参与竞赛和项目,老师们和学生们的创新创业思维都有了很大提升。”她也建议,年轻博士们需要在充分理解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再去构建自己的育人能力

9月5日,番职院迎来新生报到,前沿材料学院也做好了充分准备,迎接首届39名新生。徐梦漪介绍,39名新生都是以第一志愿高分录取,在未来的3年里,她希望学生们在番职院快乐学习、敢于尝试、激情奋进、团结向善,成为新时代有志、有识、有为、有德的“材”子“材”女,为新材料行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统筹:尹来 游曼妮

采写:南都记者程安

实习生:章嘉伊 郭晓雨 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