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问这场俄乌冲突,什么武器给世界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答案只有一个,无人机。在这场战争中,双方对无人机的应用堪称是玩出了花。
(资料图)
俄军的“柳叶刀”无人机,频频斩杀乌克兰重型装备,有“小摩托”之称的沙希德136自杀式无人机,被广泛运用在对乌克兰全境的空袭中,乌军这边呢,也屡屡用无人机投掷炸弹攻击俄军坦克,连前苏联时期的“雨燕”无人机,都能攻入俄境内数百公里。
这些无人机在战场态势感知能力、提供火力支援、打击敌方地面目标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也让全世界都看到了,在未来的战场上,无人机将逐渐成为主角。近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称,无人机行业发展潜力巨大,应成为俄罗斯最重要的发展方向。未来,俄罗斯将投资1万亿卢布(约合848亿元人民币)发展无人机产业,到2030年之前,俄罗斯预计会生产10万架各类无人机。
在过去,人们对军用无人机的的印象,往往高度受美国军事装备的影响,“全球鹰”等高空长航时无人机可用于侦察任务,“MQ-9”死人无人机则是执行打击任务的利器。这两款无人机造价高达数千万美元,被认为是只有美国才用得起的“奢侈品”,但近些年,随着无人机产业化和应用成本的迅速降低,很多事情都在发生改变。
比如在俄乌冲突中,高空长航时无人机在侦察中的作用固然不可小视,但更小、更便携的无人机,能在单场战役场景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车载或单兵可携带的侦察型无人机,成了连排级战术单位,增强己方战场感知能力和火力打击灵敏度的绝佳伴侣。而且对这些载具的指挥控制,也不需要高级信息节点的数据支持能。
以前啊,地面部队遇到难以突破的火力点,传统办法是召唤更高层级的空对地火力支援,例如师旅级甚至战区级别。这往往需要较长的部署时间,在瞬息万变的前线环境中,可能浪费宝贵的战机。
而小型无人机的大范围应用,让空中火力支援的下放不再困难,同时由于成本大幅降低,无人机的出动频率、使用密度都可以大幅度提升,这个变革极大增强了基本战术单位的可持续作战能力和可覆盖面积,对于提高作战效率,非常有帮助。
所以可以预见,接下来俄罗斯的军工企业,会把相当一部分精力放在军用,或军民两用无人机的生产商,而这,就和中国近些年在无人机产业上的发展密切相关。作为无人机大国,中国在民用无人机产业的高度发达,为军用无人机的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军迷朋友们经常可以在新闻上看到我军列装的新型无人机,以及军事演习中,无人机在作战场景下的应用。俄罗斯既然重视无人机产业发展,那加强跟中国的加强就很有必要了。另外,俄企在无人机所需的精密电子元器件生产上不能做到自给自足,这些都需要向中国求助才能弥补。
同时,无人机所需的芯片制程不及手机等消费领域所需技术难度大,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可以在俄罗斯无人机产业发展中找到新的市场机遇,最后,双方一起搞无人机开发,还能实际运用在俄乌战场上学到的经验,总得说来,中、俄两国在无人机领域上的合作机会还多,普京现在就下定决定,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