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风了,漫步在大理,在这个风眷顾的地方,注定有着独树一帜的氛围,那是岁月蕴含的文明。而这些创造并传承文明的人,承袭千年,不变的是,他们依旧吹着芦笙跳着舞,做着扎染唱着歌;变的是,他们在沉静中迸发出新意,咖啡浓郁、音乐创新、书香沁人;这里是一个将文艺“放”进生活的地方。
此间如风 万象更新
(大理国际影会 鲍利辉供图)
【资料图】
人潮涌动,是大理美好生活的更新。在诗会、在舞台,有人有情就有新意。大理是全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素有“文献名邦”之称,秦入版图,汉设郡县,唐宋兴盛。大理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33个,有雄伟的三塔,神奇的石门关,古朴的密祉,静谧的沙溪等国家A级旅游景区33个。
所以,从前说起大理,是品质旅游,但这里已然蝶变。它不断扩大音乐、舞蹈、诗歌、咖啡、影像的影响力以人为本,更贴近生活。疫情后的大理“四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我来大理最直观感受就是活动很多,文艺气息很重,说一句是文艺青年的‘耶路撒冷’也不为过。”广州大学生张淳钰,喜欢大理三塔前弹唱的乐队,钟意街边老房子里的咖啡店。
让这里散发韵味,是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赵薇以及大理人的发力点,今年开始,小河淌水·2023美好生活音乐季、风花雪月·2023美好生活诗歌季、2023首届大理咖啡节、品茗悟道·围炉煮茶——大理茶诗文化系列活动、苍洱律动·2023美好生活舞蹈季、2023年云南·大理漾濞核桃节暨国际攀岩大赛、首届大理国际爱情马拉松大赛暨2023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大理马拉松赛、光影大理·2023美好生活影像季等活动都会一一登台。
从“游山玩水”到“游文赏艺”,这是大理的美好生活季。
此间如林 匠心独具
(大理白族扎染 大理市蓝续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供图)
幕帘作响,是白族人扎染创作。在深巷、在街边,有景有物就有灵感。大理白族扎染可追溯至东汉,彼时大理已有染织技法,明清时期,洱海白族人的染织技法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洱海卫红布、喜洲布、大理布成为畅销产品。白族人“‘撷’撮采线结之,而后染色,即染,则解其结,凡结除皆原色,余则入染矣,其色斑斓。”扎染技术,由手工缝扎、植物染料侵染,永不退色。“通过看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知道了扎染,如今来了大理,真的能体会民间传统技术的魅力。”刘光来自东北,由北至南,追寻风的渲染。他说风吹起染好的块块方巾,如林间作响,诉说的是大理人民的独具匠心。
随着现代印染技术的引入,大理扎染也从单色发展出彩色,色彩相互配合,出现不一样的艺术效果;伴随技术,扎染图案也趋于多元,甚至可以在扎染店里看到《小王子》图案。“我们将传统与时尚相结合并融入生活,一直以来,研发扎染摆件、环保书衣等文创产品,也打造服装、家居等精品,变非遗资源为特色产品,满足消费群体的多元化需求。”大理市蓝续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张翰敏是发展扎染技术的开拓者,蓝续从云南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出发,研发植物色卡超50种,研发新技法超60种。
如今,大理注重传承发展以及保护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理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每年培训学员1000余人次,培训人员来自省内外的独龙族、彝族、傣族等各民族群众,扎染花纹图案也不断推陈出新,发展到2000多种,产品销往日本、英国、美国、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理扎染,其徐如林。
此间如火 娱人敬神
(大理巍山彝族打歌 巍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篝火亮光,是彝族人载歌载舞。在山麓、在水畔,有人的地方就是舞台。彝族打歌起源于狩猎文化,彝族人模仿动物种种形态,演奏芦笙、笛子等乐器,或配上舞刀,形成了既原始古朴又活力十足的舞蹈和节奏,娱人敬神。在大理巍山、南涧、祥云、漾濞、云龙等地都能看到彝族打歌。
芦笙一响,调子就飞,浓厚的打歌氛围,使得这里的人自小就在潜移默化中成长。“第一次看到打歌的时候,就被深深吸引,不论是彝族服饰的精致,乐器声的独特,还是欢快的舞步,无一不彰显着艺术的力量与自信。”来自湖南长沙的秦婉说很羡慕这里的人,因为他们小时候就能受一门艺术的熏陶。
从前学习打歌,都是通过地方老人的“心传心,口传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茶春梅说:“小时候一放学就学习打歌,有不会的舞步和老人说,他们就会教。”和她一样的彝族人,将打歌代代相传,他们从当地舞台出发,走向国内省级春节联欢会、国庆庆典,走出国内应邀到日本参加民族民间艺术节。为保护彝族打歌氛围,以及促进传承方式系统化,大理不断加大保护力度,对“彝族打歌”项目进行全面深入的田野调查,健全了代表性传承人数据库,并组织文化工作者编写《民族歌舞进校园》教材让彝族打歌走进校园。
南涧、漾濞、云龙、祥云等地也有形式多样的打歌展演、传习活动,大理的彝族打歌如火一般生生不息。
此间如山 乐业安居
(巍山小吃节长街宴 贺莹摄)
人声鼎沸,是大理的“贩夫走卒”。古镇街口做米糕的老人、店铺做饵块的夫妻、特色小吃一根面的扯面大姐……他们每一个人都在坚持着名为“烟火”的艺术。在大理巍山古城,耙肉饵丝是南诏宫廷御膳,一根面曾有万人同吃盛况,巍山蜜饯不仅好吃还有药效功能。巍山县委、县人民政府致力打造的“巍山小吃一条街”,让大理巍山成为了名特小吃聚集地,并被中国烹饪协会认定为“中国名小吃之乡”。
冯家琪今年58岁,自他祖辈开始,做饵块已有百余年,冯记手工饵块在当地享有名誉,以他的视角,能看到大理巍山小吃的一角。“从前都是在集市上卖饵块,当地人都知道我们,也算小有名气,后来政府让我们来了古城,游客多了我家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了。”不同于往日节庆才来摆摊,如今冯家琪常驻古城,他的饵块在冬至的前后6日可以卖出1500公斤,远销北京、上海、四川等地。现在,说起大理“烟火”气就能想到巍山古城的摩肩擦踵,这是大理的“清明上河图”。
“风林火山”在大理得见尘世景,回眸人间事,看的是四季繁华,唱的是一曲文化与艺术的交融,各得其乐、欣欣向荣。(贺莹)